2023年CBA选秀大会于近日落下帷幕,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新生力量选拔中,各队轮番出手、争夺心仪球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静默时刻”,次轮第35顺位广东男篮选择弃权的决定,成为本届选秀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注脚。

作为CBA历史上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广东男篮此番在选秀大会上的策略格外引人关注,首轮他们并未拥有选秀权,而次轮第35顺位本是他们补充新鲜血液的机会,但管理层最终选择了放弃,这并不是广东队历史上第一次在选秀大会上弃权,但却是在CBA选秀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的一次战略选择。

从联赛整体来看,本届选秀大会仍然创造了历史,共有71名球员参选,23人被选中,两项数据均保持了较高水平,选秀大会自2015年创立以来,已经从最初的形式大于实质,逐渐成长为CBA球队补充人才的重要渠道,不少通过选秀进入联盟的球员已经成为各支球队的中坚力量,如王少杰、袁堂文、祝铭震等球员都在联赛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广东队的弃权决定折射出CBA选秀仍然存在的结构性挑战,对于传统青训体系完善、后备人才储备充足的豪门球队而言,选秀大会的价值相对有限,广东男篮拥有全联赛最成熟的青训体系之一,多年来通过自家梯队培养出了赵睿、胡明轩、徐杰等一批优秀球员,这些球员不仅迅速成为球队主力,更是入选了国家队。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队管理层可能认为,第35顺位能够选到的球员,与其现有的年轻球员储备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CBA选秀的球员来源主要包括CUBA大学生球员、NBL联赛球员、俱乐部推荐球员以及港澳台和海外球员,在选秀顺位靠后的情况下,可选球员的质量确实存在不确定性。

广东男篮次轮弃权引关注,CBA选秀大会的冷与热折射联赛发展新阶段

从经济角度考虑,CBA选秀规则规定,首轮新秀获得保障合同,次轮新秀则并非全部能够获得保障合同,对于广东这样的俱乐部来说,一个阵容名额的价值可能远高于一个预期贡献有限的末位新秀,球队更需要的是即战力或者具备特殊天赋的年轻球员,而非需要大量时间培养的边缘球员。

广东男篮次轮弃权引关注,CBA选秀大会的冷与热折射联赛发展新阶段

广东男篮上赛季表现未达预期,未能进入总决赛,这使得球队面临一定的重组压力,在新任主帅的带领下,球队可能需要更多精力整合现有阵容,而不是引入需要时间适应CBA节奏的新秀球员,球队现有阵容中已经有多名年轻球员需要比赛机会成长,再加入新秀可能会进一步分散培养资源。

CBA选秀大会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篮球人才选拔方式的多元化转变,过去几年,通过选秀进入CBA的大学生球员数量显著增加,校园篮球与职业篮球之间的通道正在变得更加畅通,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大学生球员的年龄普遍大于青训球员,可塑性相对较低,技术特点基本定型,这使得他们的发展天花板可能更为有限。

广东队的弃权决定或许也暗示了CBA选秀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选秀顺位的安排仍然基于上赛季战绩,但这可能不利于选秀资源的合理分配,一些球队可能因为战绩较好而顺位靠后,但实际上他们的年轻球员储备并不充足,如何平衡选秀公平性与各队实际需求,是未来联赛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广东男篮这次弃权只是CBA选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选秀大会作为联赛人才引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不仅在于当下为各队补充新鲜血液,更在于为中国篮球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可能性,随着选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校园篮球的持续发展,未来CBA选秀将会在联赛人才流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广东男篮而言,这次弃权并不意味着对年轻化战略的放弃,相反,这可能预示着球队将通过其他途径——如青年队提拔、自由市场签约或交易——来优化阵容结构,作为CBA最成功的俱乐部之一,广东队的每一个决策都经过精心计算,这次弃权很可能同样是基于对球队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

CBA选秀大会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从最初的热闹到现在的理性,从被质疑到被认可,这一过程恰恰反映了CBA联赛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轨迹,广东男篮本次的弃权选择,既是对自身人才培养体系的自信,也是对选秀现状的理性判断,在未来,随着CBA选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或许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球队在选秀大会上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战术体系的新鲜血液,推动整个联赛竞争力的提升。